瑞燊醫(yī)療穿刺針的應用極為廣泛,特別是在處理硬腦膜下腔的相關疾病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硬腦膜下腔是位于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的一個潛在間隙,通常情況下此間隙內并無液體,但在某些病理狀態(tài)下,如硬膜下血腫或積液,就需要通過穿刺術來進行診斷和治療。
一、應用背景
當患者出現(xiàn)硬膜下血腫或積液時,通常會伴隨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生命安全。此時,通過穿刺針進入硬腦膜下腔,可以抽取積液或血腫,以減輕患者的癥狀,并進一步明確診斷。
二、應用部位
穿刺針在硬腦膜下腔的應用部位主要位于前囟未閉的嬰幼兒或成人的前囟側角或冠狀縫處。對于嬰幼兒,由于前囟尚未閉合,穿刺操作相對簡單,且對腦組織的損傷較小。對于成人,若前囟已閉合,通常選擇冠狀縫作為穿刺點,利用顱錐鉆通顱骨后,再用穿刺針進入硬腦膜下腔。
三、穿刺方法
在進行穿刺操作前,需對患者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明確穿刺的必要性。同時,還需進行必要的影像學檢查,如頭顱CT或MRI,以了解硬膜下血腫或積液的具體情況,為穿刺操作提供指導。
穿刺操作時,患者需保持仰臥位,頭部固定。首先對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無菌洞巾。然后,用腰椎穿刺針于前囟側角或冠狀縫處垂直刺入,當有穿過堅硬膜感時即進入硬腦膜下腔。此時,需輕輕拔出針芯,使腦脊液自然流出。在操作過程中,穿刺針需牢固地固定在頭皮上,以防滑動或移動。
四、注意事項
穿刺過程中需嚴格無菌操作,以防感染。
穿刺針不可過深,以免損傷腦組織。
抽取腦脊液時需緩慢進行,避免過快導致顱內壓驟降。
穿刺后需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癥狀變化,如有異常需及時處理。
五、總結
瑞燊醫(yī)療穿刺針在硬腦膜下腔的應用是神經外科領域的一項重要技術,對于診斷和治療硬膜下血腫或積液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合理選擇穿刺部位和操作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對患者的損傷,提高治療效果。